大家好,关于吹梦到西州相似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吹梦到西洲相似歌曲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的意思是: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这两句话出自于《西洲曲》——南北朝·佚名,原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爱你的感情就如流水一般缠绵悱恻,纯净悠长。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江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
《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尽日:整天。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江水一样悠长。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创作特点: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
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
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的意思是:只有南风知道我的心意,惟愿它能将我的梦,我的相思带到你的身边。
是在向你表达爱意。
出自《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意思是:梦和海水一样悠然广阔,我见不到你只能在梦里寻找,你的忧愁就是我的忧愁,只有南风知道我的心意,惟愿它能将我的梦,我的相思带到你的身边。
《西洲曲》是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扩展资料:
历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读过朱自清老先生的《荷塘月色》的人,大概还记得这是老先生在里面提到的一句前人的诗词吧。
更有印象者,或许还记得这两句诗出自南北朝的《西洲曲》,这是一首什么诗?它写了什么?又凭借着什么流传至今,甚至被引用在《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中呢?
先简要介绍一下吧:《西洲曲》是一首有民风性质的诗歌,创作于南北朝的乱世喧嚣之中。
这一点其实极不寻常,为什么这么说,就不得不说一下南北朝这个时代了。
南北朝处在三国两晋与隋唐盛世之间,彼时建安风骨,魏晋风华的遗风仍然盛行,距离唐诗的兴盛也已不远,是一个在文化上承前启后,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时代。
然而这样一份承前启后的时代,却充斥着暴力,黑暗与恐怖,虽然魏晋时期天下割据势力已然不复存在,但是不管是汉人的南方还是胡人的北方,朝代更迭都快得离谱,而且这里面几乎所有朝代都是官僚,腐败,暴政的同义词,彼时的百姓,不是在遭受战乱就是在遭受剥削,其生活的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表面上南北朝的文化确实是在承前启后,但实际上,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上层的权贵们,至于老百姓?算了,能活着就实属造化,至于文化,这又不能当饭吃,要它干嘛?
这么看来,《西洲曲》的“民歌”身份与其所处的南北朝时代高度的不兼容,这也更加突显了它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抛开它诞生的年代,《西洲曲》绝对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诗篇之一,放在世界范围内的爱情颂歌中,也是凤毛麟角。
接下来,我们便来读一下《西洲曲》,品味一下这首乱世中的奇诗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我觉得没必要摆出翻译了,因为原文已经足够通俗易懂了。
但读懂归读懂,人们至今也不能确定这首诗的主旨,只能说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它是男子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子而作,因为《西洲曲》,本就是一首迷雾中的诗词。
它的具体创作时间不知,作者不知,作词地点不知,情感不知,寄予的对象不知,这也导致后世考证此诗极为困难。
当然,这些迷雾丝毫没有黯淡《西洲曲》自身的光辉,反而还为其平添了一份梦幻之色,正如这首诗本身给我们的感觉一般。
整首诗从回忆起笔,“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自古以来,地名的引用总能给人留下无数的遐想,不管是西洲前的“尔独何辜限河梁”还是西洲后的“思君不见下渝州”,都能让人从地名中了解诗人身在何处,进而推出诗人心中的所思所念。
西洲自然是在江南,它与江北一水相隔,却被一段梅枝所联系,陆凯不就曾在《赠范晔》里写过“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的句子吗?然而陆凯的诗句,方式是即兴而作,内容是友人之情,与《西洲曲》中从回忆起笔,从对方落笔,于爱慕思念中收笔的写法大相迥异,相较之下,汉朝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句“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就与这开篇的情景很相似了。
好了,时间已经飘回了过往,思念的列车又将驶向何方?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这两句堪称古代写美女容貌的登峰造极之作。
古代写美女的句子固然不少,方式也是精彩纷呈,有直接描摹的,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云,亦或是借景物来衬托的,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等等,甚至还有许多用典的,像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一类的,其娇美不可方物,富丽不可描述,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字,但跟这两句比起来,差别还是体现出来了:《西洲曲》中的两句,没有一个字落在了“富贵”上,虽华美不足,但清丽婉转远远过之,诸如“杏子红”、“鸦雏色”之类的色彩,一看就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产物,只有用这些颜色打扮出来的女子,才是让人感到清新自然而不落俗套的美人。
再有一点,古人写美女,要么是风月请,要么是赞别家女子,明明有娇妻在旁,却在文字里丝毫不提,反倒去馋别人家的,可能正如曹公在《红楼梦》里说的吧,“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没办法,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如此的贱。
但我相信无论是谁看了《西洲曲》,都不会怀疑这是夫妻之情,而只有这样的思念,才会真正让人觉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最美的句子,永远只留给你。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度。
”不得不感叹诗人的笔力之高,这两句既巧妙地避开了西洲位置的话题,加强了诗句的朦胧美,又以幻想情人乘桨驶向西洲的场景,唯美而流畅地切换了环境,徐徐展开了后文。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这一句环境描写,初看但觉唯美,却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运用生物与地理的知识来分析一下,我们关注到伯劳与乌桕两个意象,伯劳是一种常见的鸣禽,乌桕是一种高大的乔木,都是喜欢在水边生长的,再加上傍晚时分江南常有湖路风吹过,我们可以得知,这两句描绘的是江南湖边的风景,很可能就是诗人笔下的西洲了(好吧,江南大大小小的湖不计其数,我们也没办法通过这一句推出西洲的位置)。
如果说前三联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清丽的话,这第四联的环境描写就略有悲伤了,日暮与风本身就携带着悲凉的气息,伯劳又让人联想到“劳燕分飞”的凄凉,在加上风吹动乌桕茂密枝叶时传来的呜咽之声,伯劳尾羽的暗红色与乌桕枝叶的浅绛色融化在斜晖落日之间,全诗的悲凉基调姗姗来迟地被渲染出来了。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难怪诗人之前要写乌桕树,这一笔还直接揭开下联了。
更妙的是下一句的“未见其人,先见其钿。
”这小姑娘还有点害羞,亦或是有点调皮,人都没出来,那发饰倒先露面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诗人真的时时不忘念叨一嘴“妻子不在的第N天,想她。
”
接下来两句,便是朱自清老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引用的了: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貌似古人写江南女子都喜欢写采莲,“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涉江采芙蓉(指荷花),兰泽多芳草”的句子,但在这两联中,“采莲”还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意味。
“莲”在这里,是“怜”的谐音,这里的莲子,便于“怜子”无异,在结合下一句的“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中“莲心”意指“怜心”来看,这写诗的男子绝对是个宠妻狂魔,“怜”这个字本身又两个解释:一是可怜,怜悯,二是喜爱,爱怜。
我猜这三句中的“怜”很可能是双关了这两重含义:诗人既喜爱妻子秀丽的容颜,柔美的体态,也怜惜她年纪尚小便与情郎分别,以致隔江相望。
而这份“莲心”,一边是如水清波,一边是胭脂颜色,在南国的秋天晕开,更是一个纯粹而哀婉的故事吧。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又强调诗人自己与妻子的分别(好像每一说“郎不至”,就要切换一次场景了)。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这鸿雁怎么会“满”西洲呢,这位姑娘又是上了哪一座“青楼”呢?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下一句就解答了我的疑惑了,“青楼”在唐朝以前,只得都是女子的住处,不然你说“这姑娘想老公想到妓院去了”,想想都很诡异。
她在西洲的平静湖面上,看不到情郎的身影,虽然天边只有一点飞鸿,但对她来说,没有情郎的天空,永远是暗淡的。
想看的远一点吧,这位痴姑娘就上自家的楼去了,还想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呢,她其实也是知道这是徒劳,但她心中,还是有个美好的痴念“万一他回来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早一点点望见对方?”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又不得不提及“古诗十九首”了,有一句“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与这一段颇为神似,楼上思君的女子,总是给人一种隐隐的忧郁气质,而女子在高楼上伸出去的手,总是最先触及那高处之寒的,这冰冷的,明润如玉的手,总给人一种孤寂的美,它一端是天空,是天外的情郎,另一端却是那曲曲折折的空栏,是那寸寸肠断的思念之心。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纤手想触及天外的情郎,她卷起了绣帘,却只有高而冷漠的天空,与远方辽而无言的沧海。
接下来两句收尾,是《西洲曲》的绝唱。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刚才的那么多的回忆,究竟是真实,还是诗人心中无端的幻想?
这首诗创作于南北朝的一位平民男子之手,他为什么会与妻子分离,孤身前往那长江的北岸,无法归家?答案呼之欲出:他是这兵荒马乱的时期中的一个普通将士,是这个混乱的时代悲剧的一名无足轻重的演员,他在那荒草败城中感受着内心的痛楚,而唯一能给他慰藉的,也只有心中的那一双明如玉的手了。
他无力与这时代抗争,很可能他也不想抗争,只是渴望能再见娇妻一面,但冷漠的时代仍然残忍地拒绝了这一份最朴素的呐喊。
他还能如何?还能如何?
整首《西洲曲》,可能就是他的回答吧,他为她在心中特地开辟了一块丰饶的土地,西洲只是那块土地最简单的名字,他想象着她在西洲的春夏秋冬:她会在春天“折梅寄江北”,会在夏天静聆“风吹乌桕树”,会“采莲南塘秋”,会“仰首望飞鸿”,这一切,都在这个叫“西洲”的宇宙里周而复始,单调而不失乐趣地上演,而他注定会让它放映一遍又一遍。
他知道这是梦,但他不想让他停下,因为梦境是他精神的鸦片,没有这如海水般悠悠荡荡的梦,他就只能看见现实的荒凉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梦境还是破灭了,他的终点,是死亡,还是永恒?
他没放弃希望,这个微小的生命还在抗争,既然清醒了,那么,便请南风,将那荒唐的梦境寄给她,让她也聆听一下这一份美好的梦境吧。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读到这最后两句而潸然泪下。
《西洲曲》在这虚幻的永恒中结束了,它是这乱世中的桃源,是无数孤寂心灵的归宿,是平凡的人们在苦难中的呐喊,是逐梦这在逆境中追逐希望的航标。
在未来,它更是成为了南北朝里民歌的巅峰,是在继先秦《诗经》,《楚辞》,汉代“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魏晋风华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它们共同守望着,守望着盛唐的曙光。
这应该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士阀垄断文化的南北朝,会有如此经久不衰的名篇了。
因为这是精神苦难的人民所唯一的寄托,是他们心中的失乐园,支撑着他们蹒跚走完人生之路的仅存的动力。
在古代,战争是永远的主旋律,每个时代,都会有无数男男女女在这蛮荒的主旋律中,用文字来控诉他们的宿命;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西洲曲》。
人生代代无穷已,西洲年年只相似。
意思是:只有南风知道我的心意,惟愿它能将我的梦,我的相思带到郎君的身边。
出自:南朝民歌《西洲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抬头望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扩展资料: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
(《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吹梦到西州相似和吹梦到西洲相似歌曲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